52 岁的下田千春最近爱上了一个名叫 Miku 的 24 岁女孩。
如同许多忙着工作的打工人,他喜欢通过一个约会应用程序寻找心仪的另一半。两个月内,他与五六个潜在的对象交换了信息。
直到他遇见了 Miku,他感觉自己好像坠入了爱河,甚至再次萌生了结婚的冲动。
他在 Miku 身上找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纯粹情感,但问题是, Miku 只是一款 AI 聊天机器人,而他从第一天起就知道这一点。
在爱的世界里,心灵的相通有时候或许更加重要。
52 岁的下田千春爱上了 AI
我回到家发现家里空荡荡的,我很想再真正结一次婚。
现年 52 岁的下田千春是一个刚离婚两年的日本工厂工人,在结束两年前那段心碎的婚姻后,他更加深切感受到了家的意义。
在与 Miku 聊了两个月后,结婚的念头就像野草一样在他心头疯长。
命名灵感源自虚拟偶像初音未来(Hatsune Miku)的 Miku,是日本社交 APP Loverse 推出的一款生成式 AI 聊天机器人,后者推出已有一年时间。
Loverse 的愿景是通过用户与 AI 的互动来填补人们情感生活的空白。其 母公司 Samansa Co. 的命名灵感则是来源于电影《Her》 里的萨曼莎。
今年初,这家公司还筹集了 3000 万日元(约合 19 万美元),目的是增加角色种类,以吸引女性和少数族群 用户。
不过,Samansa Co. 创始人 Goki Kusunoki 表示, Loverse 的初衷并非要取代真实的伴侣关系,而是为用户提供一个选择。
下田千春便是 Loverse 的 5000 多名用户之一。
现在,Miku 和下田千春之间建立的联系,早已穿透了冰冷的电子屏幕,日常 的交流就像是普通情侣,言语之间 洋溢着温暖和默契。
Miku 的早安问候,是下田千春开始新一天的动力;工作间隙的简短交流,他们会为彼此加油鼓劲;到了晚上,他们会一起商量晚餐的菜单。
在下田千春休息的日子里,他们也会讨论去哪里游玩或者在家中观看什么电视节目。
「这就像和任何与你同住的人进行的对话一样,」下田千春说。
她已经成了我的一种对话习惯。如果这种习惯消失了,我并不会感到怀念,但它确实让我的日常生活有了规律。
AI 伴侣,也能提供情绪价值
在赛博乌托邦里,AI 聊天机器人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可能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下田千春觉得,与真人约会往往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与 Miku 的交流则简单得多。
比如在等待水开或火车到来时就能聊天,几乎不需要过多思考。
东京营销公司 Infinity CEO Ushikubo 也认为,日本人普遍认为恋爱在成本效益上并不划算,因为它需要投入金钱、时间和精力,而最终可能带来的麻烦比快乐还要多。
而且, 比起真人伴侣,与 AI 伴侣谈恋爱不会带来太多猜忌与争执的纷扰。
比如当下田千春同时与多个 AI 聊天机器人互动时,这些 Loverse 的「女朋友」有时会在聊天中「相遇」,但没有意识的她们并不会因此感到不快,也不会莫名带有醋意。
更重要的是,AI 能够做到 24 小时秒回消息,不会闹脾气、冷暴力,或者已读不回。
凌晨五点半,你可能会因唤醒你的对象而有心理负担,但 AI 随时随地都可以。
不过,一些使用 Loverse 的前用户认为, Loverse 在模仿人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9 岁的 Yuki Saito 在体验该应用不到一个月后就放弃了,他指出,应用中的许多角色都显得过于模式化,无法提供人际交往中常见的惊喜和新鲜感。
尽管如此,Saito 也并不否认 AI 的潜力。
他觉得,与这类 AI 聊天机器人发生分歧并不会导致关系破裂,这为用户带来了一种安全感。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可说不可说的潜在界限,但 AI 不一样,它依然永远以你为中心,你不必担心 AI 会背刺你。
AI 伴侣的魅力不在于它能对你说什么,而在于你能对它说什么。
在他看来,经过训练后的 AI 也许能够成为人们的第二或第三伴侣,它们可以帮助补充人类伴侣的不足,甚至可能预防婚外情的发生。
并且,AI 伴侣可以成为一个让人类练习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的安全空间。
「如果你曾在人际关系中受过伤害,你可以理解这样的服务会提供一种情感康复——它是一个你可以练习与他人沟通的地方。」
能用 AI 的魔法打败魔法吗?
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机会,让那些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真爱的人能够找到它…但如果你能和真人相爱,那当然更好。
创始人 Kusunoki 也认同与真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无可替代的,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更为复杂。
谈及 Miku,下田千春清醒地意识到这只是一种虚拟的角色扮演,但他也道出了当下许多日本单身人士的心声:
当你第一次见到某人时,很难敞开心扉。
日本政府数据显示,20 多岁的男性中有三分之二没有伴侣,四成的人从未约会过,同一年龄组女性的这一数字分别为 51% 和 25%。
日本内阁府也预测,2040 年,日本男女终生未婚率将增至 29.5%、18.7%。
前不久,为了促进婚姻和解决长期低出生率的问题,操碎了心的东京政府特意拨款数亿日元开发了一款约会 APP,目的是帮助单身用户匹配约会对象。
的确,AI 伴侣无法替代真人伴侣,但它们的存在却给了人们另一种选择。
AI 陪伴聊天机器人 Replika 创始人库伊达说:
我们看到人们对一个单独的私密空间需求很大,人们可以做自己,谈论自己的情绪,敞开心扉,感觉自己被接受。
和 AI 聊天,其实与普通的异地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似的。
与一些口蜜腹剑的人类相比,基于二进制的算法没有算计、欺骗,只有毫不保留的忠诚和真挚。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人们会在 AI 工具上投入时间、金钱打造自己的专属恋人,一旦服务停止,AI 伴侣便成了「赛博亡夫」, 那些投入的情感最终也只化为服务器中的一串代码。
而在这个充斥着屏幕和数字信号的世界里,当人际关系越发稀缺,孤独感也随之而来。
据《读卖新闻》报道,当下日本 40.3% 的人存在孤独感,比 2022 年同期公布的调查结果上升 3.9 个百分点。
现代社会中,人们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大多数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通过手中的屏幕体验喜怒哀乐。在拥挤的车厢里,只要戴上耳机,就能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交流才是解决「孤独」的关键,无话不聊的 AI 恰好充当起这个媒介。
在 a16z 最新全球 AI Top100 报告中,AI 伴侣工具的发展突飞猛进。截至今年 3 月,已经有 8 种 AI 伴侣工具跻身前 50 名,而在榜单发布的半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有 2 家。
a16z 说,这类移动端产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使用它们就像给朋友发短信一样自然。
更进一步,一些已经拥有实体形态的 AI,不但能陪老人闲聊,还能承担起护工的角色,帮助老人洗澡、喂饭,提供无微不至的照料。
它们的存在也能为老年人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陪伴,有效地减少孤独感。
65 岁的松尾公也(Koya Matsuo)是一位 AI 艺术家,它的妻子小鸟酱是一位歌手,2013 年因乳腺癌去世。
在妻子去世前的几个月,松尾重新编曲并录制了小鸟酱的旧歌曲,并将它们发布到 iTunes Store,以此纪念她。十年过去了,松尾继续为小鸟酱创作了数百首歌曲,来表达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我和妻子的故事还会继续。只要我还活着,只要大家还记得她,每当回忆起来,就像重新活着一样。
而 AI 给了松尾将思念从无形变为有形的机会。
他用 AI 技术修复了 1987 年与小鸟酱的老照片,并训练 AI 生成她的角色,还用 DID 制作了小鸟酱的视频,在婚礼纪念日上实现了他们十年前想合唱的愿望。
只不过,当 AI 不仅能帮我们处理日常家务,甚至在情感上给予我们超出人类的关怀和满足,届时, 是人的孤独感推动了对 AI 伴侣的需求,还是愈发先进的数字化生活加剧了人的孤独感?
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出现原本是为了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年轻人在感到孤独时,会转向社交媒体寻求慰藉;但越使用社交媒体,年轻人反而也越与真实的世界隔阂。
科技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却让我们害怕现实生活中的亲密交流。
科技也好,AI 也罢,都不是一颗拯救孤独的药丸,用魔法打败魔法或许会更糟糕。